当前位置 | 首页 >南湖夜话

饭疏食 没齿无怨言

信息来源: 通州廉政网 发布时间: 2022/04/06

 问管仲,曰:“人也。夺伯氏骈邑三百,饭疏食,没齿无怨言。”读《论语》至此处,不禁掩卷长思。

 这句话是说,有人问孔子,管仲是怎样的人。孔子说,管仲是个仁德的人。他当大夫的时候,齐国另一个大夫伯氏犯了罪,管仲就把伯氏在骈邑三百户的封地收归国有,使伯氏穷困潦倒,只能吃粗粮。但伯氏一直到终老,牙齿掉光了,对管仲都毫无一句怨言。

作为纪检监察干部,监督执纪问责是本职工作。很多人都会觉得,做这份工作,很容易得罪人,免不了被人埋怨,被人记恨。但为什么伯氏被剥夺土地,从锦衣玉食到穷困潦倒,却至死都没有一句对管仲的怨言呢?

我想,这固然和伯氏的个人修养分不开,但更重要的原因,还在管仲身上。一是他判决这个案子非常的公正,同时又有仁心,判得合情合理合法,所以让伯氏心服口服。如果伯氏口服心不服,或者心口皆不服,是没有办法做到“没齿无怨言”的。二是管仲平时就严以律己。如果他自己言行上有缺失,那伯氏心里肯定嘀咕:“你不也有过失吗,你有什么资格处理我?你为什么不处理你自己,为什么老揪着我不放?”这时候,即使是处理得很公平公正、很合情合理,被处理的人也还是会有所怨言。可想而知,管仲肯定一直都处事严明、廉洁奉公,才能让伯氏“没齿无怨言”,也才能让孔子如此推崇称赞。

纪检监察工作,难免会触及某些人的利益,但只要纪检监察干部平时行得正,处理无私心,也能获得理解和支持,能让人心服口服无怨言。由此想到,其实在任何工作中,都会遇到复杂的矛盾或利益的冲突,如何协调好各方关系,关键不是看决策者的手腕或技巧,关键是看决策者是否出于公心,能否维护更多人的利益,实现更好的目标。

这个小故事,越品越香……(金沙街道 陈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