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疫日记:“我们不是同事,是战友”
4月8日,晴。清晨的刘桥,鸟鸣和鸡叫声分外清晰。迷糊中,我下意识地摸出手机,才5:00,窗外天色已经一片光亮,天气预报显示今天最高温度30°C。
核酸采样工作群里,大家纷纷打卡,同志们已经陆续到达点位。我赶紧起床洗漱,楼道里遇到镇防疫指挥部的纪晓玲,点个头就算打了招呼。我知道,这几天,不间断地忙于各种咨询和流调,她每天睡眠不足3个小时,手机日常连着电源,嗓子沙哑得几乎说不出话。
在刘桥社区采样点,村干部们正忙着现场延伸遮阳帐篷的覆盖范围,以应对高温天气,让近10000户居民更舒心、便捷、顺畅地进行采样。6:00,第六轮全员核酸如期开始。“请广大居民积极参与,不造谣,不信谣,不传谣……”随着村里广播不断招呼喊话,来人逐渐多了起来。不论是工作人员还是群众,大家都积攒了不少经验,现场忙而不乱,很快就顺畅了起来。在引导队伍的时候,一位老人因为手机故障无法验证身份,我热心上前想要帮忙却被家属推开。不让我触碰他们的手机,我觉得很开心,说明大家的防护意识在增强。
经历了前几轮全员核酸检测,工作人员的身体逐渐适应了节奏。从早6:00到晚18:00,12小时在岗,尽量少喝水,快餐扒两口,日行万余步,这是志愿者们的“12小时”日常。“大家一定要保持两米距离,前后左右都要两米!”全天“站”斗12小时,手持大喇叭维持排队秩序的志愿者曹春玉成了“话痨”:教村民操作“采样码”、提醒保持2米安全距离、引导学生和行动不便的长者通过绿色通道尽快完成检测、解答村民排队时的各种提问……经发局的志愿者乔洁告诉我,“脱下防护装备那一刻,耳朵、脑门是最疼的,其次是嗓子、腿脚、腰部、颈部……”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无数个他们用坚守与深情筑成抗击疫情的城墙。
核酸采样完成不代表一天工作结束。晚上,大家又齐聚会议室,开展第六轮全员核酸检测复盘,分析优化相关流程和措施。令人欣慰的是,在会议进行到一半时传来好消息:通州区第五轮核酸检测结果全阴。深夜的政府会场,充满澎湃而坚定的希望,我想,此刻,我们不是同事,而应称呼彼此为战友,在被需要的岗位发挥自己的能力,为提高整个刘桥免疫力而战,为守护刘桥百姓健康而战。
夜深了,今晚是住在办公室的第6天。晚安!期待一个生命力更加旺盛的明日刘桥。(刘桥镇行风监督员 臧靓)